中国已针对期刊滥发论文问题展开一系列打击行动,而专家认为,还须坚持职称体制改革已应对低质量学术出版过剩的根本原因。
今年10月,中宣部曾下发相关通知,称发现少数期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放松或放弃把关要求滥发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成为首个做出回应的大型科研机构。该协会日前发布了一份包含53本主管期刊的重点抽查名单,涵盖从临床药理学到城市发展等各个学科。
该行动重点检查全年发表论文数量在2000篇以上的期刊、每期大部分论文篇幅不超过5000字或不超过3页的期刊、近3年年检审读中涉嫌超范围发论文的期刊,以及刊期为半月刊、旬刊、周刊等出版周期较密的期刊。
根据这份通知,抽查名单外的其他科协主管期刊将被要求对其内容质量水平、出版资质、“三审三校”制度落实情况和经营合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估。
“需要建立长效化管理机制,加大对低质量期刊、滥发论文期刊的打击力度。”浙江工商大学学术评价与科技统计研究院院长俞立平表示。
“但如果根本原因仍然存在,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行动。不能简单以篇幅长短来决定论文质量,5000字的论文同样有高质量论文。”
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年发表研究论文最多的国家,但低质量论文的比例过高被认为是阻碍中国科研产出进一步提升的重大问题之一。
俞教授表示,导致许多论文作者重视数量而非质量的根本原因是职称评审的巨大需求。
俞教授说:“对数量庞大的专业技术人员群体来说,职称是决定他们声誉和待遇的重要标志。职称评审权逐步下放,但由于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影响,加上许多单位的学术水平本身就不高,从而导致简单看论文数量来评职称。”
今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一项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的职称制度改革在历时5年已经“完成”。这项改革要求机构使用综合因素来评估专业技术群体,而不仅仅评价他们的论文数量。然而,与职称相关的论文欺诈事件报道仍频现报端,显示出不同领域的改革力度或稍有所不同。
俞教授称:“最根本的是改进职称评价机制,建议将高级职称的评审权上移,同时建议采取异地评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