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海归人才的偏好让本土学者“感到无助”

研究发现,顶尖学府更有可能公开表现出招聘偏好

一月 12, 2022
Chengdu, China - October 01, 2017 Passengers silhouettes inside the Chengdu railway station modern building.
Source: iStock

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一项新研究指出,高校在招聘新人教师时仍普遍青睐具有海外经验的候选者,这可能会剥夺本土人才的职业机会。

根据对36所中国高校招聘启示的分析,有64%的样本提到了对“海外背景”的要求,这通常是指获得海外学位或在国外机构教学和研究的经历。

结果显示,越是具有层级或区位优势的大学,越是可能将这类要求列入公开启示中:东部沿海地区83%的高校、教育部直属92%的高校有明确的相关要求。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的师资博后研究员、该研究的作者陈宁阳在这篇发表于《高等教育与管理》的杂志上写道,高校本身也处于“对资金、资源和排名……激烈的竞争当中”。

陈博士说:“这些高校可能会因害怕落后而不知所措,并随着人才聚集于资源丰富机构的趋势而提高期望。一位受访者用成语‘水涨船高’来形容这种情况。”

该研究指出,所有学科领域的招聘都存在对国际经验的要求,即便那些主要关注本土议题的院系也是如此。为了解博士生的反应,陈博士对来自3所大学的12名受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发现他们对此有 “无助和迷失”的感觉。

一位受访者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学的历史系会偏爱海归而不是国内的毕业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这名学生在国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7篇文章,却被自己的母校拒绝了一个学术职位。她说:“他们(海归)可能在研究全球历史方面有优势,但我不认为他们在研究国内议题方面能做得一样好。”

陈博士写道,这个案例揭示了“海归人才供应充足”的情况,并强调了不同学科学生在获取国际经验方面的不平等。比如,一些中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表示,他们可能不会有任何出国机会,其中一位受访者表示:“政策往往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更有利。”

此前有研究表明,中国高校的海归学者在薪酬待遇、资金和晋升机会等方面受到特殊待遇。对此,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来改革大学、学术人才和研究的评估方式。

“我认为已经有了一些变化,微小或者说不定是显著的变化。”陈博士说:“一些顶尖高校似乎在培养符合‘优质’候选人期望的毕业生方面表现良好——尽管他们经常通过量化的生产力指标来进行评估。与此同时,新民族主义情绪可能有助于为雇佣本土候选人正名。”

当被问及疫情对初级学者招聘的潜在影响时,陈博士承认这是“一个有趣的新话题”,因为许多学生可能会失去原本期望的海外经验:“我认为这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倾向于把在国外停留时间和一个人的‘国际’经历简单联系起来的雇主。”

“总而言之,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将基于更成熟的系统。”

karen.liu@timeshighereducation.com

请先注册再继续

为何要注册?

  • 注册是免费的,而且十分便捷
  • 注册成功后,您每月可免费阅读3篇文章
  • 订阅我们的邮件
注册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read this article.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