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的“校中楼”模式需要重塑

张悦歆认为,将身心障碍学生置于校园中的“特殊教育小城楼”里无法给予他们真正的机会

八月 31, 2020
Source: istock

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身心障碍人士想要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受儒家文化影响颇深,而儒学中对“君子”的选拔标准从一开始就将残障者排斥在外。“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对残障者来说更是难于上青天。加之中国近现代特殊教育发展历程与西方国家相比晚了一百多年,特殊教育基础非常薄弱,使大量残障儿童在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是稀缺资源。残障学生群体中能顺利通过中考、高考最终获得此资源者甚少。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取得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的残障人士凤毛麟角。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个别高等院校的部分专业开始专门招收残障学生。后来又有一些高校专门设立特殊教育学院(系),针对不同残障类型开设“最适合”他们的专业,如音乐、园艺、中医等。与此前的空白相比,这些举措极大地保障了残障学生开始参与高等教育的诉求。

尽管这些特殊教育学院近年来逐步向“反向融合”模式转型,开始招收非残障学生;但它们在专业分班和课程设置上仍侧重“特殊性”,更像是在高校中筑起一座小城楼,城楼里围着的,仍是残障大学生——这离真正的高等融合教育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高等融合教育倡导关注每个大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但同时重点关注残障大学生在普通高等院校接受高质量且平等的教育服务的需求,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专业。在中国学术界,这一理念是被普遍认可的。然而在实践层面,现阶段中国高等融合教育的发展路径却与融合教育理念存在许多差异。

除了前面提到的障碍之外,残障学生追求高等教育权利之路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困境。在2015年《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出台之前,原有的高考规定限制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高中生参加全国普通高考,这些高中毕业生只能参加一些专门招收残障学生的、由特殊教育学院组织的“单考单招”,即降低要求的高考,且考生只能选择有限专业就读。那些就读于普校高中的学生则因为高考极其严苛的要求而未能得到任何合理便利,例如为听障学生免除英语听力考试、允许视障学生使用助视器并延长考试时间等,因而导致他们高考失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管理规定》的出台为残障学生扫除这些障碍、开启了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大门。

残酷的现实是,当你走进中国任何一所重点大学,仍然很难看到残障大学生,几所“典型的”特殊高等院校仍然是他们的主要去处。虽然近年来并没有具体统计数字来反映参加普通高考残障学生比例的变化,但从每年申请高考合理便利的学生人数可见一斑,例如,2020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的视障学生仅5人。尽管《管理规定》为残障学生扫除了参加普通高考的制度障碍,但要使更多学生有能力参与高考,这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质量抓起,即前文提到的“起跑线”。

有中国学者研究发现,传统隔离式的特殊教育使社会、家长乃至教育者降低了对残障儿童的期望,特别是其学业。人们普遍认为残障儿童学会一技之长或者能生活自理足矣。此外,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也因普通学校和教育者的认识不足、缺乏专业支持等因素而饱受诟病。目前随班就读是中国残障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

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受国际上回归主流和一体化等思潮的影响,并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为保障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学界普遍认为其是“融合教育”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一种形式,因而在国际对话中往往也用“inclusive education”来替代。

学者主张应尽早推进融合教育,不仅是形式上的融合,更应关注融合教育的内涵,即在融合教育环境中为所有残障儿童提供优质的、公平的、适合的教育,以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这一角度来看,《管理规定》的出台从客观上对残障儿童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形成了“倒逼”,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残障学生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参加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

今年6月,中国首个融合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学院”揭牌成立。作为长期从事融合教育研究的一名教师,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激动振奋之余也难免有些惆怅遗憾。

激动振奋的原因是融合教育学院的成立不能不说是中国大陆对残障学生平等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权利诉求的一次积极回应。“融合教育学院”这一名号本身也让我们对其有更多期待,希望它与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中新增的“特殊教育学院”的定位会有所不同。

惆怅遗憾的原因则是,作为中国内地特殊教育专业发源地的北师大,作为全国教育学科排头兵的北师大和华东师大,这些与国际接轨的“双一流”高校近年来在发展高等融合教育的道路上却处于“止步不前”的尴尬境地。到底是什么原因令绝大多数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在高等融合教育面前却步呢?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国高等教育和所有高校反思的问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学院的成立,应该可以为全国高校树立一面旗帜,使高等融合教育有机会真正进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视野。然而,这取决于华中师范大学是否能从全局出发进行谋划和布局,广泛地联合各方力量来共同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而不是成为一座冠以别名的特教学院,从而失去其“融合”之要义。

我非常期待看到,华中师范大学能借融合教育学院成立的契机,变革成为中国第一所真正推动高等融合教育的大学。

张悦歆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特殊教育研究所副主任。

后记

Print headline: Access is not a special need

请先注册再继续

为何要注册?

  • 注册是免费的,而且十分便捷
  • 注册成功后,您每月可免费阅读3篇文章
  • 订阅我们的邮件
注册
Please 登录 or 注册 to read this article.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